“麦痴”五十年的“加减乘除”
瘦高个子,穿着朴素,发型杂乱,满脸沧桑,在田间地头碰到郭进考,好多人的榜首印象:“这是一位地道的老农人”。
培养小麦新种类33个,累计推行运用面积4.2亿亩,增产小麦100多亿公斤,节水超130亿立方米,发明经济效益上百亿元。这是郭进考团队50年育种生计交出的优异“答卷”。
“麦痴”郭进考是国家小麦专家组参谋、河北省小麦专家辅导组组长、石家庄市农科院原院长、河北省小麦育种原首席专家。他用半个世纪的“加减乘除”之道,展现了一名科技作业者为民育种、为国分忧的初心。
最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又将“关于小麦主产区良种补助的主张”带到了全国两会上。
“加”:让每一寸土地出产更多小麦
惊蛰时节,气温回暖,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里,2000多个小麦试验小区的幼苗正沐浴着春色返青成长,郭进考的小麦育种团队又进入了春管繁忙季。他们要调查不同种类幼苗的长势和抗寒性,记载不计其数组数据,去粗取精般选育小麦“优等生”。
早年培养的“优等生”每年都在交出骄人“答卷”。2022年夏收,在邢台市南和区阎里村,专家测评组对50亩节水高产小麦“马兰1号”高产攻关田进行现场实打实收测产,亩产值高达863.76公斤,创下全省小麦亩产前史新高。
一面世就冷艳世人的“马兰1号”新种类,正是由石家庄市农科院、辛集市马兰农场、河北大地种业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首要育种人便是郭进考。
谁能想到,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20世纪70年代,河北小麦亩产值曾长时间在二三百公斤徜徉。从低产到中高产,再到超高产,河北小麦亩产值跨越式添加背面,浸透着郭进考等小麦育种人50年的汗水和汗水。
1951年出生在河北一户一般农家的郭进考,对儿时的深化回忆是挨饿。“小时分是糠菜半年粮,只需春节才干吃上白面馒头。”郭进考说,有一次,因肚子饿误食野果,他还昏迷了两天。
“假如能铺开肚子,可劲儿吃白面大馒头,该多好啊!”怀着这种朴素期望,郭进考考进了农校,1973年结业后分配到刚筹建的石家庄区域农科所。
刚进农科所大门,郭进考一会儿就懵了,心凉了半截:作业在四面透风的寒酸小楼,试验田是漏水漏肥的滹沱河沙地,很难取得科学数据。一无育种资源、二无试验设备、三无研讨资金,科研根底薄弱……
“其时,老领导鼓舞我说,咱们共产党人便是在一穷二白中强起来的。只需咱们有决计、有决计,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一番话让郭进考恍然大悟。
中专结业,缺常识怎么办?补!运用业余时间,他“啃”下《育种学》《遗传学》《统计学》等十多部专著,记下十几万字学习笔记;没经历怎么办?学!他和搭档们像小学生相同,隔三岔五到我国科学院、我国农科院等单位求取“真经”;没有试验资料怎么办?求!他们三上西北、四去河南、五到山东、常跑北京……
哪里有闻名小麦专家,郭进考和搭档就去哪里访问。数十位专家为他们答疑解惑,上百位同行互通有无,他们收集到500多份国表里种质资源。
1975年秋,郭进考和三四个搭档来到辛集马兰农场,开端了育种试验。“他们背着行李,拎着锅碗瓢盆走进了马兰村。我记住他说的榜首句话是,咱们到这儿安营扎寨,给你们添麻烦了。”辛集市马兰村乡民张尊说。
其时的马兰农场,“土垒房顶土垒墙,老鼠进出太往常,蚊蝇跳蚤要成精,夏天漏雨,冬天透风”,条件特别粗陋。郭进考一头扎到这儿,一干便是一辈子。
夏收时节,农人用镰刀割麦子,他们却要把麦子一棵棵连根拔出来,白日暴晒,晚上手艺脱粒。一个麦收要脱粒十天半月,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累了,往麦秸上一躺就睡着了。一个麦收下来,每个人都要掉几斤肉,脱几层皮。
“郭教师看起来比咱们更像农人。”张尊说,有一次,小麦灌浆时突下大雨,老百姓都往家里跑,郭进考他们却往雨里冲,到麦地里盯着幼苗,看哪些生命力最坚强。终究他们都被淋成了落汤鸡相同。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88年,郭进考课题组历经十多年培养的早熟、丰登、耐旱型种类“冀麦26”面世。一般小麦亩产二三百公斤,“冀麦26”在大面积栽培条件下亩产达400多公斤,短时间内创下河北推行面积最大、推行速度最快、增产效益最高的纪录,并敏捷推行到北方六省市和新疆,轰动了半个我国麦区。
郭进考(左一)在麦田中检查小麦长势。(辛集市委宣传部李秋华 供图)
郭进考团队再接再厉,又培养出“冀麦38”“石4185”“马兰1号”种类,亩产值别离超越了600、700、800公斤,不断改写着河北高产纪录。
“科技赋能,郭教师完结了让每一寸土地出产更多小麦,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越来越牢。”河北省农业技能推行总站原站长周进宝说,从20世纪80年代末“冀麦26”亩产400多公斤,到2021年新种类“马兰1号”亩产超越810公斤,30多年时间郭进考团队把河北小麦单产高产纪录前进了300多公斤。
“减”:让每一粒小麦耗费更少的水
马兰农场节水小麦展厅里,一棵近3米高的小麦标本分外有目共睹。“本来节水小麦的根系这么兴旺,难怪可以钻进深层土壤找水喝。”观赏者常常宣告这样的惊叹。
马兰农场里有一块“零水试验田”,节水小麦在这儿耕种后一遍水也不浇,全赖天然降水,却能取得亩产近500公斤的骄人成绩。隐秘就隐藏在小麦根系里。记者曾在一个麦收时节看到,这儿的麦田挖出了一个3米深的土坑,土坑周围没有收成的节水小麦根系,已深深扎入土壤2.5米以上。
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华北平原在小麦栽培上早年考究“肥洪流勤,不必问人”。但是,河北是水资源匮乏省份,怎么完结既要少用水,又要多打粮?郭进考意识到,高产种类多不耐旱,往往产值越高,需求的水就越多。培养节水高产小麦新种类,对华北平原地下水康复和确保粮食安全含义严峻。
郭进考在全国首要提出节水小麦育种新理念,极力“让每一滴水出产更多的粮食”。就这样,郭进考和搭档们在早熟稳产、高产增量根底上,深化打开节水小麦育种研讨。
农业乡村部小麦工业技能体系岗位科学家何明琪研讨员一向跟从郭进考打开节水小麦育种作业。他说:“郭教师提出‘小麦水分调控笔直挑选’新办法,劝诫咱们要像绣花相同,细心发现、仔细比对,把各项科研数据记载准确。”育种团队“难如登天”一般,把具有抗旱、丰登双基因的种类逐个归入数据库,再从头进行配对、组合、评分,选出抗旱高产“优等生”。
郭进考站在麦田中。(辛集市委宣传部李秋华 供图)
通过很屡次探究立异,终究,郭进考团队探索出“前水后旱,同一代代水旱复合挑选”这一节水高产育种新办法。历经多年不懈极力,他们培养出节水与高产相结合的新种类,创下亩产716.7公斤的高产纪录,成为国家标杆种类,在全国8省(区)推行面积上亿亩,增产小麦21.2亿公斤,节水量高达16.3亿立方米。
随后,一系列表现更优异的节水抗旱与稳产高产相结合的小麦新种类相继在马兰农场面世,结合科学用肥、精密整地、合理用药、标准化耕种、播后打压等配套技能,完结了“浇一水保千斤、浇二水一千二”的新打破。
高产与节水相结合,使得“石麦15”“石麦22”等河北省6个种类被评选为黄淮麦区北片节水性较好的绿色小麦种类。经河北省主管部分安排专家接连8年68点次的检验,节水小麦浇一水亩产均在500公斤以上,最高达646.7公斤;浇两水亩产590公斤以上,最高达711.5公斤。
2021年,马兰农场培养的6个“马兰”系列小麦种类悉数通过河北省农作物种类审定委员会审定,包括了节水高产、优质强筋、优质专用等类型。其间,具有节水、抗倒、抗寒、高产等特色的超高产节水种类“马兰1号”,在邯郸市魏县爱耕栽培专业协作社千亩演示方亩产打破800公斤“天花板”,经专家实打实收,均匀亩产超越810公斤。
这是河北小麦初度大面积亩产超越800公斤,创全省小麦节水高产最高纪录,使河北小麦最高单产值前进了100公斤。这一种类,推行1亿亩就可满意1000万人5年的小麦需求;节水50亿立方米,相当于350个西湖的储水量。
有了节水种类,旧日农业“用水大户”,今朝变为“节水前锋”。栽培节水高产小麦种类的农户,现在只需求浇两水左右,就能完结稳产高产。全省小麦产值不断前进,用水量却比高峰期削减了一半。这其间,种类在节水上的奉献率就能占到45%左右。
得益于一系列抗旱节水种类的推行和“节、引、调、补、蓄、管”归纳处理办法的施行,河北省地下水“大漏斗”得到有用处理,大大都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位持续上升。最近5年,河北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33.1亿立方米,底子完结采补平衡。
“乘”:让技能推行发挥良种几许效应
良种有了,假如没有耕种的“良法”,就会成为海市蜃楼,中看不中用。
近年来,郭进考一向向“绿色高效优质专用种类+田间体系化处理”进军。2018年,马兰农场建立了河北省老专家作业站,年近七旬的郭进考担任站长,不辞辛劳奔走在各地田间地垄上,他与农人面对面,进行手把手辅导,推行新种类、新技能、新装备、新机制和工业化全程服务体系。
在马兰农场大地种业公司,每一袋小麦种子里,都装有一张与本种类配套的栽培技能明白纸。这是郭进考立下的“规则”,繁种单位要把良法配套技能与良种一同,无缺教授给农人。
这个规则,源自郭进考与农人的一次攀谈。
有一次,在检查节水小麦长势时,一位农人告知郭进考,自家栽培的节水小麦没能到达预期作用。寻根究底后郭进考得知,这位农人依照一般小麦种类处理办法栽培节水小麦,办法不对头。郭进考说,每一个种类都有各自特色,光有良种还不行,还要配套推行良法,才干把种类优势发挥到极致。
“我眼中的郭进考,长风破浪电视剧大结局一向‘长’在麦田里,‘长’在自己岗位上。”河北省农业技能推行总站原站长周进宝说,郭教师走到哪里都能和农人浑然一体。每到不同当地训练辅导,他都结合当地实践,有所偏重,讲课既有水平又通俗易懂。农技人员听了有收成,农人听了很“解渴”,关键是技能推行运用后确实管用。
每到小麦成长时间,郭进考都深化各地田间地头,去评脉问诊、传经送宝,推行教授小麦处理配套技能。他常常被省表里观赏学习的种粮户团团围住,拿起话筒一讲便是1个多钟头,站在地里一晒便是大半天。有时分,一堂田间课讲下来,他能一口气喝下两三碗白开水。
“大众的问题便是我服务的方向。”郭进考常把“科学种田”挂在嘴边,在他看来,“新种类+新技能+新装备+新农人”和土地集约化运用都非常重要,这既是协助农人们克勤克俭降本增效,更是为了做好生态农业可持续展开这篇大文章。
在一些当地,不少农人依照传统做法,一亩地要耕种30斤麦种,乃至更多,这不只糟蹋种子,还简略影响产值。对此,郭进考总是苦口婆心,极力帮乡民扭过思想这道弯儿:“小麦考究斤籽万苗,一亩地播25斤麦种,一棵小麦会生出俩穗,准能保住45万的亩穗数,1个穗约35个粒重1.4克,一亩地便是630公斤的产值。”“前进整地质量,耕种均匀一些,一亩地播25斤麦种就行喽!不但省种子,还能高产!”
郭进考总是说,农业要算大账,能省则省,节省了就能前进种田效益。每亩地哪怕少浇一水、节省种子1公斤、增产10公斤,河北3300万亩小麦,算下来就能节水16亿多立方米、节省种子3300万公斤、增产3.3亿公斤。
这些年,郭进考训练辅导的脚印还延伸到山东等地。
2021年11月底,郭进考到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调查小幼苗情。顶着凉风,他和乡民们在麦地里转了一圈又一圈,看了足足有3个多小时。摸清楚了幼苗情况,郭进考又和小麦栽培户王书岭等人环绕着田间处理聊了大半天。
一个山东人,咋跟河北的专家走得这么近?本来,宁津县土壤中等偏盐碱,栽培一般的小麦种类,亩产很难“破千”。20年前,王书岭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引种了郭进考培养的“石家庄8号”,作用第二年亩产到达550公斤,较往年多打了100多公斤。这个音讯就像爆破新闻,在村子里一会儿就传开了。
从此,“石麦15”“石麦22”“马兰1号”,郭进考新育成的种类一面世,王书岭就榜首个抢先试种,并带动周围大众跟着一同种。现在,当地栽培郭进考小麦新种类已逾20万亩,每年促农增收5100多万元。
多年来,从辛集市马兰农场走向全国的节水麦种打破7亿斤,推行广泛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新疆等地,掩盖面积3500多万亩。
“除”:让“匠心育种”成为终身所求
择一事,终终身,不为富贵易匠心。郭进考淡泊明志,在他的国际里,似乎只需育种一件事。一个破草帽,他一戴便是好多年;去地里,常常步行或许骑上一个电动车。咱们都说,他便是一个农人,而且比一般的农人还辛苦许多。
20年前产生在藁城市农科所的一件事,石家庄市农科院小麦研讨中心原副主任韩然仍回忆犹新。“那天,咱们正在开会,听见院里有人嚷嚷,说有个农人伯父被看门的小伙子拦下不让进。我出去一看,这哪儿是什么农人伯父啊,这分明是咱河北省的农业专家郭进考啊!”
尽管自己蓬头垢面,但他对育种的事却下足了“绣花功夫”。郭进考常说,农业科研人员的腿,应该“长”到地里。只需扎根耕种、处理、收割、脱粒、考种一线,去真实了解每一个环节,才干得到一手数据,做出来的作用才有用。
2010年秋,郭进考带领团队成员在赵县种场施行小麦耕种,因试验用地肥力缺乏,便买了湿牛粪来匀地培肥。牛粪水分高,工人用铁锹抛洒时巨细不一,极不均匀。见此景象,郭进考说,这大块牛粪不整碎,等小麦播下去后,肯定会由于肥力不共同呈现缺苗断垄现象,一年辛苦可就白费了啊!
说话间,他就抓起大块的牛粪,用手一点一点掰开撒出去,还拿起铁锹给工人们演示怎么才干撒匀,脚上和裤腿上都沾满了粪土。当工人们得知这个黑痩白叟便是大名鼎鼎的郭进考时,忍不住伸出大拇指悄声说:“这老头还真凶猛,这么大本事的人还干这活儿!”
2021年,秋汛来袭,河北大片麦田因积水推延耕种。雨刚停,郭进考就深一脚浅一脚进了麦地,辅导农人翻土晾墒,抢时耕种。他紧跟在耕种机后边,不时弯下腰,用手指翻开疏松的土壤检查。一着急,他还单脚踏上耕种机,蹲在上面盯着它作业。
郭进考还提出温热带替换选种办法,成为榜首个去海南省进行小麦育种加代的人,完结了小麦育种由一年一代变成一年两代。育种速度前进了,作业量随之添加。由于运用的是北方培养的幼苗,为前进移栽成活率,郭进考白日在河北起苗,晚上坐飞机到海南,第二天一大早下地移栽,夜以继日,露宿风餐。
有一年,衡水一块麦田因冬天低温导致严峻冻害,需求查找技能原因,周进宝就打电话向郭进考讨教。其时郭进考刚到海南,嗓音沙哑,非常疲乏。他问了一些细节,检查了发过去的视频、相片,可仍是觉得得到现场才干准确找出原因。
“郭教师毫不犹豫地对我说,我这就去机场,今日赶回去。”周进宝说,他再接再励到衡水检查现场,处理问题后,又连夜赶飞机回到海南。
“地里再热我也要下地干活,我有底子功不会中暑。”“农人说好是我最大的精力享用。”看到自己培养的种类和先进技能被农人广泛运用,促进增收,是郭进考最快乐的事。唯一让他感到惋惜的,便是每当节假日家庭身份的缺失。
“1989年中秋节黄昏,咱们正预备吃饭,媳妇带着哭腔打来电话问我,‘你都多少个中秋节没回家看看孩子、跟爹娘一块吃顿团圆饭了?’其时在场的十几个人都万籁俱寂,静静低下了头。”大学结业后就参与郭进考研讨团队的石家庄市农科院小麦研讨所原所长史占良回想说,其时,郭教师提议,咱们一同朝月亮磕个头、许一个愿吧,就算是给家人祝愿,给爹娘尽孝了。
天天忙育种不着家,郭进考觉得特别对不住老母亲。1985年5月的一天,家里捎信让郭进考回去,等他回到家里,发现母亲正蜷缩在炕上咳嗽不止,现已病了1个多月了。“我抱怨她为什么不告知我,她精疲力竭地说,‘怕耽搁你的作业,我挺挺就过去了’。其时,我的眼泪唰唰地掉了下来。”郭进考说。把母亲仓促送到医院托人护理后,他又奔向马兰农场。现在,老母亲已脱离人世,给郭进考留下了无尽惋惜。
“忙起来,不知道啥时是周末、啥时是假日,只记取小麦的成长周期。”郭进考的老伴对他很了解,小麦就像家人相同,只需走进麦田,他心里才结壮。
郭进考(右一)在麦田中检查小幼苗情。(辛集市委宣传部李秋华 供图)
郭进考现在非常注重对科技后备力量的培养,现在团队培养了国家级专家5人、省管优异专家5人。2000年以来引入和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4人、硕士7人,成为河北省榜首批小麦立异团队。团队中5人享用国务院特别津贴。
“科研要有哲学思想,育种人不只需站在育种的视点,更要站在农业展开的高度看问题。小麦工业是体系工程,育种处在最前端,尽管在整个工业链条中仅仅一部分,却是农业大工业的中心地点,育种人要以小广博,为工业展开奉献力量。”郭进考说。
5次荣获国家科技前进和技能发明奖,3次获省长特别奖以及何梁何利基金奖,屡次获全国和省级先进作业者称谓,许多荣誉加身却不改育种人本性,现在,年过七旬的郭进考依然一年四季“长”在田里。
本年,郭进考现已72岁了。“有人问我,你预备干到什么时分?我国小麦有着5000多年前史,在它面前,我觉得我还年青。只需我这身子骨还能站在麦田里,我还能干得动,我就会在地里一向干下去。”郭进考说。